臨床上約有六成的病人在胃鏡底下無明顯黏膜的受損,使用藥物治療,症狀仍無明顯改善,這時建議進一步使用其他的精密工具檢查-「動態酸鹼值監測」及「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幫助提供病人更精準的評估,監測食道內的變化。
近八旬長者急性腦中風,中醫大附醫「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CT檢查免顯影劑,AI只花90秒鎖定腦傷區與體積,精準即時搶救,手術後長者康復能活動。
360度下鼻甲微創螺旋刀手術,利用 2.9mm口徑下鼻甲微創刀,將肥大鼻肉組織精準清除,移除範圍為下鼻甲內側最肥厚的靜脈竇,保留呼吸上皮及腺體組織。呼吸上皮具有纖毛功能,能加濕加溫空氣,維持呼吸道濕潤。除了可以完整保留鼻黏膜及纖毛功能外,復發機會低,術後疼痛感輕微,傷口出血量也少,故為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
中醫大附醫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患者五年前出現左側肢體僵硬、顫抖,以及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的狀況,家人原來以為只是老化,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竟發現林女士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多發性系統退化症是非遺傳性的多重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屬於非典型巴金森氏病的分型
中山附醫傷口中心,近年致力於困難傷口的照護發展,引進各式的敷料及治療技術,針對各類型的問題傷口,妥善運用雙鑽石模型的理論—發現、定義、發展和執行來照護病患的高難度傷口處置。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勵馨基金會共同合辦女力綻放性別研討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決定將2021年創設的聊天機器人平台-「Young父母諮詢服務平台」,捐贈給長期關懷未成年小父母的勵馨基金會,為青少年進行更完善的公益服務。
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鄭富銘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發展異常快速,治療時間不能耽擱,目前已有許多化學治療藥物可以安全的用在第二孕程的孕婦,九成會有治療效果,其中20~30%更可以在手術前就把腫瘤治療到完全消失不見。
「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來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為未感染者三倍左右。」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高雄榮總團隊合作之大數據研究,也是歷來最大樣本數的新冠肺炎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研究。
達文西機器人進行高階微創手術-「胰臟尾部切除合併脾臟保留術」:先在腹部打開五個僅1公分如鑰匙孔般大小的傷口,精準切除胰臟尾部腫瘤病灶,除了出血量大幅減少,術中並保留供應脾臟的動靜脈血循環,精細縫合手術中造成的血管破孔,達到確實止血目標,由於脾臟血液供應完整保留,維持脾臟原有免疫力,生活功能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