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金邦 / 臺中報導】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World Prematurity Day),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仍高達10%是早產兒,許多家庭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徬徨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於11月4日舉行記者會倡導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
新生兒科林鴻志主任強調:「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去年一月Q寶媽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陳怡燕醫師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週660公克的Q寶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矯正年齡一歲六個月的活潑男童。Q寶媽回憶道:「我很慶幸當初做了轉送中國醫的決定,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Q寶,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
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醫師表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團隊則是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當時只有28週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現在是矯正年齡六個月,三寶媽當時因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何銘醫師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週數出生。三寶媽說:「在產房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週剖腹生產,但新生兒科積極的治療下,三寶很順利的出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三寶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兒童醫院永遠是三寶的另一個家!」
早產兒的健康成長絕對需要醫師、護理師的治療與照護,還有藥劑師、營養師、放射師、社工師、檢驗師以及呼吸治療師層層把關緊密合作,例如:早產兒衛教師會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後與新生兒科醫師一同進行早產兒追蹤照護,每個月透過電話訪問了解家長在照護上的情形,提供衛教等相關諮詢。出院後,早產兒基金會個管師會定期追蹤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況,以期早期介入促進孩子的神經發展,目前,台灣早產兒出院後的追蹤率約八成。新生兒科林湘瑜醫師有感而發:「每一個孩子能夠順利成長是團隊裡每位成員以及父母共同辛勤灌溉而來,我們不能改變孩子早產的事實,但我們盡一切努力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積極透過早產兒回娘家活動以及家長的專屬社群社團,讓爸爸媽媽在分享及討論的過程中凝聚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最終回饋給予早產兒最大的支持與保護。本週日11月8日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安排了親子共讀等專題演講,歡迎每一位早產兒及家屬回來兒童醫院—這裡永遠是孩子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