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化精準醫療 脾臟功能保留手術

【記者 劉金邦 / 臺中報導】28歲患者陳醫師,是一名剛畢業的醫學系學生。在校期間即意外發現脾臟長出6公分大囊腫,雖然知道囊腫的良性機率高,但因常有上腹悶脹痛症狀,因此希望能徹底治療囊腫。本(110)年三月來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求診,接受「腹腔鏡脾臟部分切除手術」。手術順利成功,沒有任何輸血治療,術後五天順利出院,兩周做斷層掃描追蹤,剩餘的脾臟維持良好的血供循環。

患者陳醫師在接受手術前,聽說可以用酒精注射消除囊腫,然而酒精注射常合併高復發率,一旦復發可能因而併發腹內沾粘,增加未來手術難度及併發症率。身為未來醫療人員,陳醫師知道脾臟對免疫功能有重要功效,尤其對有筴膜細菌,如肺炎念球菌、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防護效果非常重要。然而,一般脾臟手術,由於脾臟脆弱容易出血的特性,都是採用全切除手術。而他本身未來從醫,容易接觸感染源,可能因術後免疫功能缺損,而遭遇死亡率極高的『脾臟切除後猛暴性感染症』,所以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接受手術。

患者陳醫師經由介紹,日前來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門診,得知脾臟除了有全切除手術外,另外有兩種保留脾臟功能的手術,分別為《部分脾臟切除》,以及《切除後脾臟自體移植手術》。因此為了徹底解決體內的心腹之患,他畢業後即將進入醫院服務前,接受了「腹腔鏡脾臟部分切除手術」。

中國附醫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說,脾臟是位於胰臟尾端的腹腔內實質器官。主要負責過濾血液,清除老化血球,以及清除體內病菌,尤其是有筴膜保護的細菌。脾臟相當脆弱,所以腹部外傷後,常造成脾臟大量出血,需緊急處理。另外有些外傷後或是先天的脾臟囊腫,若大於5公分,常會造成腹內臟器壓迫症狀,也需要手術切除治療。此外,有些血液相關疾病,如地中海貧血、自發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等,有些有嚴重症狀病患也需要脾臟切除治療。

葉俊杰醫師表示,脾臟全切除後,可能會降低有筴膜的細菌的免疫清除效果,以及增加血栓風險。尤其是『脾臟切除後猛暴性感染症』,發生率為每500人年中有1例,終生風險為5%。剛開始可能僅有輕微感染症狀,如發燒、頭痛、倦怠無力、肌肉酸痛、腹痛等,在24-48小時內,可能惡化成致命性休克,若無適時處理,死亡率高達40-70%。

葉俊杰醫師指出,為降低風險,建議常規脾臟切除手術兩周前,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然而近來由於COVID-19之故,大量尚未注射COVID-19疫苗的民眾搶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造成排擠效應,降低原本該注射PCV-13的病患注射機會,未來可能影響病患安全。對於這類患者,提高警覺,就醫時提早告知醫師有脾臟切除的病史,以及降低使用抗生素使用門檻,可能有助於降低『脾臟切除後猛暴性感染症』的危險性。

葉俊杰醫師強調,除了上述常規處理外,外科醫師提出客製化精準醫療,針對脾臟病灶良惡性、位置、大小、及病患生理狀態,可以選擇部分脾臟切除或全切除後合併自體移植。文獻研究顯示,部分脾臟切除後若能保有原有脾臟25%,即可保有原有免疫能力。另外若因脾臟病灶分散,則可以全切除後摘除正常脾臟部分,自體移植回腹部大網膜腔內,同樣有機會保有免疫功能。

隨著醫療器材創新及手術技術進步,醫療行為及成果與日俱進,藉由腹腔鏡微創手術,我們可根據病患特質與疾病程度,制定個人化醫療策略,手術後仍保有脾臟功能,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

中國附醫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說,隨著醫療器材創新及手術技術進步,醫療行為及成果與日俱進,藉由腹腔鏡微創手術, 制定個人化醫療策略,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