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10週年 「拾刻」雕塑展一窺雕塑之美

(記者劉金邦/採訪報導)適逢屯區藝文中心成立十周年,為了呼應該中心建築特色,26日起特別邀請陳庭詩、陳夏雨、王水河、郭清治、謝棟樑、楊奉琛、余燈銓、張也、郭原森、莊騰翔等十位老中青三個世代的雕塑家參與「拾刻」雕塑展,共22件作品,展期至6月23日止。作品以不同的材質、姿態呈現,象徵傳承與創新,讓不同世代的雕塑藝術進駐園區各個角落,帶來不一樣的雕塑風景。除彰顯雕塑藝術在臺中發展有成,亦同時邀請民眾分享屯區藝文中心成長喜悅。

24日上午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代理局長張大春、與參與藝術家謝棟樑、余燈銓、張也、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廖述昌與現場貴賓共同為「拾刻」雕塑展舉行揭牌儀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代理局長張大春表示,屯區藝文中心成立十周年,透過此次「拾刻」雕塑展,結合十位老中青三個世代雕塑家的參與,觀看其創作媒材,等同一窺雕塑發展的時代歷程,邀請大家蒞臨參與。

屯區藝文中心指出,「拾刻」雕塑展,首先它代表十個雕刻家的雕塑展;第二它是代表「時刻」,也就是它是一個「時間」的雕塑展,因我們的藝術家涵蓋3個世代,觀眾可以看到不同時間創作的雕塑品;在10周年這個moment「時刻」指的就是這個特定的時間,用這個「拾」來取代「時」。

晚年定居太平的陳庭詩,開始投入鐵焊創作,在這段時間他以複合鐵雕為主,時常為了蒐集材料四處奔波,以組裝焊接出完整作品,「超越」便是他90年代的鐵雕作品、「662」則是運用廢棄物進行創作,將原本沒有即將被丟棄的東西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生命,如同對自己殘缺身體的重生,是藝術家對生命的期許。

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廖述昌先生出席記者會表示,作為太平在地藝術家陳庭詩代表,樂見大師作品被在地人看見,同時也歡迎大家可以順道前往參觀位於太平買菸場的陳庭詩紀念館,可以觀賞到更多作品。

謝棟樑老師是臺灣第一個大量應用「玻璃纖維」為創作素材的藝術家,引領了以玻璃纖維代替石膏翻模的風氣。作品「衍生」中,表現萬事萬物皆由陰陽和合的演變而成,看到的是東方太極陰陽合和協調的萬物生靈之美。

余燈銓曾師事於謝棟樑老師的他,師承了恩師對於創作的精神與超群技藝,對於自己的創作更是永不滿足於當下。「翻滾吧‧視界」作品可提供乘坐100公斤以下,「祕密的音響」探討科技時代3C產品對生活的影響。

個性好爽直率的雕塑家張也,作品「夜未眠」,以孩童喜愛熟悉的卡漫的視角切入主題,描繪天上雲朵千變萬化的趣味性在孩童的世界裡單純、不計較的意象。

郭原森作品「光。城市」將玻璃與不鏽鋼結合,創造出較大型的玻璃藝術品。玻璃之美在於光的相伴。透過幾合線條的塊面組合,展現即柔美又清晰的隱約穿透性,不同於以往的玻璃大型藝術作品。

此次展覽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教育推廣計畫,展區規劃有雕塑互動體驗區,以孩子的思維角度出發,設計一些闖關活動,讓學子藉由玩遊戲的方式深入認識藝術家及雕塑藝術內涵。另針對展覽主題、藝術家創作風格、作品媒材及特色,規劃適合國小學童使用的學習單,引導學童藉由觀察、參與、體驗等管道來親近雕塑,以達到藝術教學與美感涵養的教育目的。另於屯區藝文中心官網也有「拾刻」雕塑展豐富的介紹,也歡迎各級學校踴躍前往申請參觀由專人導覽。

屯區藝文中心要營造一個讓人樂於學習與探索的藝術教育環境,藉由雕塑、美學與教育觀點的串連,開啟美感教育深耕校園計畫,讓藝術教育從小扎根,不只培養未來的藝文人口,同時也要引領更多閱聽大眾前來欣賞雕塑藝術。

老中青三個世代的雕塑家參與「拾刻」雕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