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標靶藥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合併結節性癢疹

【記者張原銘、張智凱台中報導】17歲高中生患者,從小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暗沈而乾燥,身上與雙腳,陸續呈現多處紅腫的癢疹與搔抓的傷口,自從上了高中,課業變得繁重,常常需要熬夜唸書卻坐立難安,因為皮膚劇癢,難以入睡,好不容易入睡卻邊睡邊抓皮膚,早上起床才又發現皮膚多了好多新的傷口,被子與床單也多了血跡斑斑的痕跡,不僅影響生活作息,更影響皮膚美觀,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蕭玉屏醫師檢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合併結節性癢疹。

患者表示,他深受皮膚癢的困擾,時時存在的癢感,像是身上有萬隻螞蟻在爬,上學時、聽課時、自習時、甚至睡覺時都會覺得皮膚超級癢,忍不住去抓,難以專心上課,也很難好好睡覺。他曾經接受過抗過敏藥物治療,但是服用之後,頭會暈眩,皮膚仍舊沒有好轉,醫師建議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家長卻擔憂用藥造成肝臟或腎臟的副作用而拒絕。過去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只有類固醇、傳統免疫調節劑及照光等治療方式可以選擇。但類固醇長期使用會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傳統免疫調節劑的效果只是中等,而且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肝腎功能,照光對於學生或上班族則相當不便,因為必須頻繁往返醫院。因此,病人幾乎沒有快速有效又可長期使用的藥物可以選擇。

近年多種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陸續上市,對於12歲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使用JAK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有別於過往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喜繽果(abrocitinib),能選擇性地針對皮膚發炎上游激酶JAK1予以抑制,進而改善皮膚發炎與癢感,臨床試驗證實在使用第二天能快速止癢,使用四週之後,皮膚癢疹病灶改善九成。患者表示在用藥第一天,癢感就減緩一半,第二天,癢感更是減緩到三成,患者終於可以安穩地睡個好覺,一覺到天明,功課也變好了,順利考上理想中的大學。

蕭玉屏醫師說明,針對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嘗試使用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例如喜繽果(abrocitinib)等,從發炎激素分泌的源頭進行抑制,多管齊下達到精準阻斷多重發炎反應,有效改善惱人的皮膚病灶及搔癢症狀。有助於提升病患的自信度與社交品質。而對於針劑治療無效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轉換為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依據文獻與研究,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三至四個月後,有超過七成病人皮膚症狀就能恢復75%以上,也有將近六成病人甚至能進步90%以上,尤其對於生物製劑較難治療的頭頸部病灶,也能有相當好的療效,甚至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有機會達到病灶幾乎清零。然而,少數(10%)服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喜繽果的病患,會有短暫噁心的副作用,但都不嚴重,症狀治療即可。

目前國內已有兩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核准用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且皆已納入健保給付,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是一大福音。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僅需一天服用一次,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不僅可減少病患請假看診天數,舟車勞頓往返醫院的時間與金錢,相當適合青少年、遠遊或需出差的病人族群。尤其是青少年的病友,常因為疾病帶來的極度搔癢,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且隨著病症惡化與持續時間變長,出現其他併發症或心理精神疾病,對生長發育和課業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更應儘早給予合適的治療,才能避免長期傷害。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蕭玉屏醫師,針對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嘗試使用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