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九歲男童洋洋(化名)上課時經常不自覺地站立漫步,搖頭晃腦兩眼無神,口中唸唸有詞,蹲在地上對著空氣舉手膜拜,家人懷疑中邪而帶去收驚無效,慶幸班導師警覺可能是生病,所以積極催促家長務必就醫,經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洪宣羽醫師診治確定為腦瘤引起的癲癇,開刀後便不再發作,已恢復正常的生活。
57歲張先生過去無特別病史,上個月因骨頭疼痛難忍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就診,經抽血檢驗發現患者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高達634 ng/mL (正常值為< 4 ng/mL),經骨骼X光攝影及全身性核子影像掃描發現,病患有多發性惡性腫瘤骨頭轉移現象,導致全身骨頭痠痛,故轉介至泌尿科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患者說從農曆過年後,他就開始有解尿不順的情形,但因為正逢新冠肺炎大流行,遲遲不敢到醫院就醫,一直到五月疫情趨緩,他才鼓起勇氣到醫院看診。
台灣有句諺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意思是說在端午節之前,天氣變化大,冬天的衣服還不能收。這段時節南來的暖溼氣流和北方冷空氣交會,會造成時冷時熱,時晴時雨,天氣較潮溼。
患者鄭先生工作時,因釘槍打歪反彈刺進眼球,被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隨即接受緊急眼科手術,將鐵釘和受創的水晶體一併取出,並將眼球修補。待患者傷口穩定後,接受特殊設計的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經過兩個多月的追蹤照護,視力恢復到0.6,矯正視力至1.0。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夏寧憶表示預計新冠肺炎恐怕會廣泛傳染至四五月,這段期間眼睛是否也需防疫,如何才能不讓眼睛成為防疫漏洞呢 ?
台灣每年新增加約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而有約5800人死於大腸癌,是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疾病。衛福部推出『健保癌症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健保癌症中醫門診照護計畫』,希望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減輕腫瘤患治療時常出現的不適症狀,順利完成整個療程。
(記者劉金邦/台中報導) 5年前姜媽媽發…
因慕名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宋文舉醫師精湛醫術,聯繫確認可到該院就醫後,經雙方醫療團隊對接,啟動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的國際醫療轉送機制,小安安與父母親在國際醫療人員護送下,從胡志明市搭機飛抵台中機場,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派遣兒科急救團隊陳傑賀醫師至機場接送至兒童重症病房治療。
人工智慧(AI)帶動各產業升級轉型,目前在醫療應用之輔助臨床診斷,AI能加速醫師確診時間並提升準確性,解決台灣醫療產業面臨如醫病比例失衡、醫護人員超時工作、醫學研究成本高昂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附醫)於11月7日與台灣微軟攜手合作,透過導入AI技術,加速藥物開發進程、預防醫學檢測…等各項目,全面升級為人工智慧醫院,邁向醫療智能4.0時代。
由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與藥妝系助理教授、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醫師主持,並與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共同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將皮秒雷射應用於亞洲人面部肝斑之治療,研究成果證實在黑斑得到或可得到改善,同時於細紋與面部發紅也呈現顯著效果;對受到困擾的病人,可提供較安全、溫和或有效的長期控制方法,提升生活的品質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