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 (PIPAC) ,現階段可將化療分子奈米化,高壓擴散下進行更深層腹膜治療,更廣泛且均勻的噴灑在全部腹膜,並達到促使腫瘤表面纖維化,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醫師,我生活好辛苦,本來聽力就不好,現在大家因為防疫都戴口罩或面罩,我即使戴最貴最大功率的助聽器也聽不清楚,每次學生發問或店員跟我說話,我也常常聽錯,整天都在祈禱別人不要跟我講話、學生不要問我問題,早知道我就聽你的話植入人工耳蝸,現在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一旦出現飯後容易腹脹、食慾減退,排便不順等症狀,小心可能是大腸癌警訊!60歲的賴女士為上班族,1個多禮拜前發生連續多天沒有排氣、排便,甚至因腹部鼓脹嚴重導致走路困難,她先到急診就診,腹部電腦斷層懷疑,因為大腸腫瘤造成大腸阻塞,引起「吃不下、便不通」,需緊急治療。
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一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就醫時有將近65%為第3B至4期患者。64歲的黃先生是個重度菸癮者,民國108年確診為肺腺癌第4B期合併腦轉移,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加上整合多科醫療,將他的肺腺癌從第4B期治療到1B期,現在黃先生身體內並無癌細胞,每次回診看起來精神奕奕,現已經回到職場工作,在良好的生活品質下陪伴家人。
一名63歲陳女士,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一個6公分大的腫瘤,考慮到開刀的副作用較大,加上內視鏡與切片結果都證實尚未有侵襲性癌,於是轉至消化系張安迪醫師的門診安排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內視鏡手術很順利地完成,術後6小時即可開始進食,復原良好,由於是無創手術,身體外表沒有任何傷口,術後3個月追蹤大腸鏡,體內傷口復原良好且切片亦顯示無任何殘餘或復發的腫瘤細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研究團隊,於2021年最新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的論文指出,使用CAR-NK細胞標靶HLA-G蛋白,能將腫瘤細胞上的HLA-G免疫干擾訊號逆轉成免疫活化訊號,達到治療多種實體癌症的效果,包含三陰性乳癌、惡性腦瘤、胰臟癌和卵巢癌的效果。研究指出CAR-NK細胞包含預防副作用的基因改造,未來更具有異體治療應用的潛力。
隨著醫療器材創新及手術技術進步,醫療行為及成果與日俱進,藉由腹腔鏡微創手術,我們可根據病患特質與疾病程度,制定個人化醫療策略,手術後仍保有脾臟功能,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
夏季高溫下一定要攝取足夠的水份,維持適當運動並注意飲食習慣,才能避免結石找上門。「微創雙鏡聯合手術」提供了解決複雜性腎臟結石的另一種選擇,如有尿路結石問題的民眾請至各醫療院所相關門診與專科醫師進行諮詢與評估。
台中市一名46歲女性三年前發現罹患乳癌,經過手術切除病灶、18次化學與標靶治療後,成功抗癌。然而,在對抗病魔的路途上,發生淋巴水腫的併發症,反覆出現的肢體腫脹、麻痺、甚至痠痛,造成病人的困擾。而肢體腫脹的不適感,在手術後八個月就斷斷續續產生。從起初的不以為意到必須得定期服藥或復健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甚至不能放心地抱著最疼愛的小姪女入睡,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為國內以傳統中國醫學創校的醫學大學,六十二年來培育無數醫術卓越的中醫師,堪稱全台中國醫學的搖籃,其附設體系醫院多年來亦致力推動中西醫整合治療,輔助改善患者因西醫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其中尤以癌症及慢性病患者副作用改善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