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來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為未感染者三倍左右。」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高雄榮總團隊合作之大數據研究,也是歷來最大樣本數的新冠肺炎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研究。
達文西機器人進行高階微創手術-「胰臟尾部切除合併脾臟保留術」:先在腹部打開五個僅1公分如鑰匙孔般大小的傷口,精準切除胰臟尾部腫瘤病灶,除了出血量大幅減少,術中並保留供應脾臟的動靜脈血循環,精細縫合手術中造成的血管破孔,達到確實止血目標,由於脾臟血液供應完整保留,維持脾臟原有免疫力,生活功能不受影響。
42歲的張先生於登山時意外墜落,造成脊椎第5到7節頸椎骨折,胸部以下全身癱瘓,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至今已完成總共5劑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張先從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無法坐臥床頭,到目前雙手力量逐漸穩定,開始能使用輔具吃飯。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率領菁英團隊歷經努力,今年在美國HIMSS榮獲「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評鑑成績優異,獲選為評鑑全球智慧醫院的前三強,智慧醫療臨床成果廣受國際評審讚譽。HIMSS是全球數位健康策略的重量級諮詢機構,向來以高標評鑑醫療機構的數位健康轉型(Digital Health Transformation)著名。
一位83歲婆婆原先已有異位性皮膚炎,皮膚常常乾燥也容易發癢,近幾年皮膚癢發作的程度越來越厲害,子女們更觀察到,婆婆除了時時都在搔抓皮膚之外,原本平滑的皮膚上,逐漸出現一顆又一顆紅腫的結節,而且不會消失,這些發癢的結節,從婆婆的下肢、手臂、手腕、背部、脖子、蔓延到頭皮。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總院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的病友預估14萬人,盛行率約0.6%。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為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的變化,出現導致情緒波動、復發的症狀。
腹膜惡性腫瘤治療除了正規的手術及腹腔熱化療之外,還可以合併『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等輔助療法,運用不同的治療機轉抗癌,更能增加癌症治療成功及控制機率,也減少治療的不適。
新冠疫情近期飆升,七十歲的S阿姨不小心確診新冠肺炎,之後不僅容易咳嗽,也時常胸悶易喘,呼吸道發炎症狀持續不退,而更驚人的是,S阿姨在短短一週內體重驟減10公斤,出現典型的肌少症現象,手部的握力和行走速度都明顯變差,體力也變差。S阿姨趕緊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尋求治療,吳佩青中醫師以麥門冬湯等清熱救津的中藥方劑潤肺益氣,並搭配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中藥調理脾胃的吸收功能,讓體能不致快速衰退,並能改善肌力;同時復健部劉東桓醫師協助S阿姨進行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運動及有氧運動,在中西醫的結合治療下,S阿姨不僅咳嗽解除,呼吸道發炎症狀緩解,流失的肌力也逐漸回復。
過敏性疾病是目前台灣兒童最常見、影響日常生活與課業學習最重大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台灣兒童三大過敏性疾病包含過敏性鼻炎、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分別約為50%、20%與10%,隨著生活環境改變,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其中,不乏許多病童會有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之需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陳宏基醫師帶領醫療團隊,透過顯微技術突破傳統醫學的疆界,包括兩個項目:(一)改良重建下咽癌病人的語音功能,用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時,經由神經吻合,把本來不受控制的平滑肌變成可受控制的肌肉,成功改善病人的語音功能。(二)切除微小而致命的孢子,成功解決威脅病人性命逾四年的罕見黴菌感染。